传统可降解塑料难以推广,背后原因知多少?
1.成本瓶颈,市场替代动力不足:可降解塑料制品成本居高不下,严重阻碍市场替代进程。其原料成本是传统塑料的2倍多,像PBS/PLA每吨1.8万 - 2.5万元,而PE/PP仅0.8万 - 1.1万元,致使终端产品价格大幅上扬。以塑料袋为例,传统塑料袋单价约0.5元 ,全生物降解袋则需0.8 - 1.5元。农贸市场摊主和消费者对成本极为敏感,担心售价提高会影响生意或增加生活开销。尽管政府通过集中采购让成本降低20%-30% ,但规模化生产未全面达成,价格仍难以与传统塑料抗衡,市场替代动力明显不足。
2.消费习惯固化,改变进度慢:长期以来,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,像塑料袋、塑料餐具等,凭借方便、轻便、耐用且价格低廉的特性,深度融入人们的生活,形成了难以轻易改变的使用习惯。这种习惯的惯性,使得可降解塑料制品在市场推广时面临重重困难。
3.产品短板,替代品体验不佳:部分可降解塑料制品在质量与性能方面存在缺陷,例如强度不足、韧性欠佳、保质期较短。在实际使用中,一些可降解塑料袋盛装重物时易破裂,可降解餐具也会出现变形、渗漏等状况,极大地影响了消费者的使用体验,进而降低了市场对可降解塑料制品的接纳程度。
4.监管难度大,执法存在盲区:海南作为岛屿省份,周边海域辽阔,海上运输便捷,这为岛外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流入提供了便利条件。一些不法商家受利益驱使,通过各种隐蔽渠道偷运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到海南售卖。同时,由于市场主体繁杂、交易行为分散,监管部门在执法时面临极大挑战,难以实现全面、及时的监管,致使违规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现象屡禁不止,严重影响了禁塑工作成效与市场接受度。
5.宣传效果有限,公众认知不足:尽管政府及相关部门开展了禁塑宣传活动,但宣传的深度和广度存在欠缺。部分消费者和商家对禁塑政策了解不够全面深入,对使用不可降解塑料制品的危害认识不足,对可降解塑料制品的优点和使用方法也缺乏足够认知,导致在实际行动中对禁塑工作的支持与配合度不高。
然而,从深层次来看,当前对禁塑存在理解偏差。在现代社会,塑料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禁塑的关键在于科学疏导而非单纯禁止。针对污染环境的塑料,应依据不同场景、用途和材质,将循环回收作为重点。在产品包装设计阶段,充分考虑易回收特性,同时把可降解特性作为核心要素。
此外,必须高度重视降解材料的科研投入。针对老百姓反映的成本高、质量差问题,研发出成本低廉、物美价廉的环保塑料,切实解决材料质量问题。科研并非单纯依靠大量投入就能成功,科学的至高境界是让成果简单实用、惠及大众,只有这样的优质产品才能赢得老百姓的支持。例如鸿泰万家的生物降解塑料制品,在确保塑料使用性能的同时,实现了塑料的可降解,且价格亲民。
在教育领域,不应仅仅聚焦于考试和知识堆砌,更重要的是培养思维方式,让人能够分析、理解、运用知识,举一反三,实现创新。禁塑市场管理同样不能像禁毒一样,仅做减法、一味罚款。政府应积极向老百姓介绍禁塑过程中的优质新替代品,这些替代品不仅要质优价廉,还要符合环保要求。真正的科学是实现1+1>2的效果,当下禁塑之路方向出现偏差,如同教育改革一样,亟待调整。
上一篇:全生物降解塑料餐盒,你值得拥有!